济源示范区党工委文明办 主办
“王者以民为天,而民以食为天。”传承勤俭节约的美德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。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。即便我们早已不用为一日叁餐发愁,但崇尚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一直都在。且看西安外事学院在学校食堂推出“半价半份餐”服务,既节约粮食还省钱;且看九月开学季,多所高校为积极响应“厉行勤俭节约、反对餐饮浪费”的社会风尚,举办主题海报展览,开展餐后“光盘打卡”可兑换奖励等多种活动。身处如同坐上高速列车的新时代,也不乏贪图享乐和奢靡之辈,其认为国家的财力已足够丰厚,不必再勤俭,斯言大谬!部分同学在餐厅买饭后不合口味就直接倒掉,老奶奶舍不得浪费粮食而捡起掉在地上的馒头;有人请客为面子点了一桌菜,吃不完就走了;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说,艰苦奋斗是共产党员的光荣传统。她的一日叁餐,顿顿都是一碗饭,不多吃,也从来不剩饭。对于身边的人,也不让他们剩,会看着他们吃完。在“纪兰精神”的影响感召下,节约已经成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人民的一种本能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作为新时代的我们,更应该向申纪兰学习,把“纪兰精神”传承下去。
1972年,山东省莱州市西由镇后邓村粮食产量很低。年仅23岁的后邓村农科队队长李登海,提出要搞亩产1500斤的玉米新品种试验。在海南育种期间,生活在高达叁十几度的山沟里,吃的蔬菜是从家乡带去的干萝卜干。经过7年的辛勤培育,名为“掖单2号”的玉米,创下中国夏玉米单产776.9公斤的最高纪录。李登海培育的玉米种,使中国土地由每亩养活 1个人提升到养活4.5个人;他的玉米种子已累计在全国10亿亩土地上推广,直接增加经济效益1000亿元。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从60年代发现野生的“天然杂交稻”开始,寻找到“雄性不育株”,冲破了“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”的传统经典理论束缚,极大地丰富了遗传育种理论,开启了杂交水稻王国丰产增收的大门,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找到了有效的办法。
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。”固守勤俭节约的初心,造福人类,稳定社稷。
勤俭夯实强国之基,节约筑牢立国之本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,“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,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,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”,并以身作则。当今中国不断前行,我们既要固守初心,不忘墨子之节俭,也要展望未来,勤俭立国。当今世界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困境,非洲等诸多地区妇女、儿童仍瘦骨嶙峋、食不果腹;撒哈拉威人仍在为水、食物等资源而同大自然奋力抗争。身为中华儿女的我们,也应如《宋史》中所言:“人不率则不从,身不先则不信”,勤俭节约必须从自身做起,从领导干部做起,才能形成至上而下的良好风尚。
欲求修身养德,必先勤俭节约;欲推民族复兴,必先勤俭节约。同学们,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,让我们从现在做起,从小事做起,传承勤俭节约之风,彰显青春魅力风采。(济源市英才学校高二 张子怡 辅导老师:李红艳)
济源示范区党工委文明办主办
豫滨颁笔备10203745